創業輔導

政大創新育成中心──創業雛鳥的巢穴

現在位置:首頁 > 政大創新育成中心──創業雛鳥的巢穴

去年3月正式落成的政大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坐落在政大的最高點,2015年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落成,4樓的育成空間開始啟用。

政大創新育成中心仿效美國柏克萊大學以及多家著名育成中心的做法,提供新創團隊中小型的獨立進駐空間,同時也提供共同工作空間,輔導有意創業的政大學生、校友,並且積極推動校園創業課程、學程,規劃整體創業活動,可說是創業雛鳥們的「家」。


(政大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外觀)

政大創新育成中心在2008年正式升格為一級單位,並設有委員會、主任、輔導專家群及工作人員。自2015年起,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落成,4樓的育成空間開始啟用,從4樓的戶外空間向遠方眺望,還可看見台北101,視野相當開闊、光線充足,且由於高度的關係,空氣也非常新鮮。

政大近年積極推動校園創業課程、學程,規劃整體創業活動,如創業前輩的經驗分享、引進校友資源,建立mentoring、networking 等輔導服務的機制,協助有意創業者,具體化自己的夢想藍圖,幫助其能更順利踏上創業道路。

(綜理創新育成中心暨創立方業務蔡瑞煌主任)

綜理創新育成中心暨創立方業務蔡瑞煌主任為我們介紹,「政大的育成中心大約分成3種業務,第一個是傳統中小企業的培育,在政大這裡除了空間之外還能獲得一些其他資源,比如說業師(mentors)、學校老師的輔導,或者他們也可以透過政大獲得政府部門、私人企業的資源,就會來進駐政大的育成中心。」

「第二個則是『創立方』,創立方當初是在公企中心成立的,也是台灣第一個成立的共同工作空間,創立方讓新創團隊可以聚在一起,分享經驗、互相打氣,或者成為未來合作的夥伴,也就是具有人才媒合的功能,是一個人才聚集的地方。」

蔡主任指出,「加上周校長上任之後,希望政大可以多著力在學校的學生身上,將創新創業的概念融入課程當中,多宣傳和創新創意有關的知識、經驗、活動帶入到校園中,因此有了第三個『創新創業平台』。而這些又分為『前育成』、『育成』及『後育成』。」

前育成是什麼呢?蔡主任解釋,就像是先前所說,尾牙活動由學校開課,商學院的開設商學相關創新創業的課、法學院的也可以開法律方面的課程──比如說「創業家的第一門法律課」等等,甚至可以讓沒有知識背景的學生,也能藉由創新創意創業的「通識課程」,讓一些明明有創新、創業想法的外語學院、文學院的優秀學生等可以不用因為害怕自己「不是專科的」,而失去了大好的創業機會。

此外,學生修過課之後,他們可能會主動、積極地去形成「團隊」,蔡主任接著說,「政大校長對外募集了資金之後,在去年11月,政大對外開了一個記者會,和全校的師生、校外人士宣布,學校想做創新創業平台,已經對外募集到400多萬的創意實踐獎助金,鼓勵學生將創意真正「實踐出來」。每一組的學生可以獲得30到50萬的獎助金,過去一年,我們已經鼓勵了7組這樣的新創團隊,這些都算是前育成,他們真正形成團隊之後,就會進入到「育成」的階段。」

蔡主任接著說,政大在「育成」階段,會找一些業師給予他們諮詢、輔導,並且讓這些創新團體設法公部門的資源及經費補助──「創業需要資金,以及其他很多很多的資源,」而這些都是政大在育成階段會給予這些新創團體的。

而「後育成」階段,則是類似於「加速器」的概念,就像矽谷有許多的創投、加速器中心,而聚集了許多人才,而這些人才也因為加速器,創業變的更加快速與方便。

「前育成就像是從0到1,飛機正在準備起飛的預備動作;育成則是1到100,飛機已經在跑道上加速,拉起飛機的前頭向上;後育成就是100到10000了,飛機要飛上高空遨遊了。」蔡主任巧妙地使用飛機起飛的過程比喻各時期的創業階段。

(共同工作空間)

從去年3月從頭開始的育成中心、創新創意平台、創立方等業務,已經過了一年半多的時間,蔡主任說,「這些事務都已經逐漸上了軌道。」,但與台大、台科大、清華、交大等學校總是充滿著人與團體共同交流的創新創業中心或共同工作空間相比,政大這裡則顯得有些冷清。

蔡主任為我們解釋,台清交等學校是以理工醫農等為重,需要待在一個地方自己動手將產品研究、製作出來,而政大學生是文、法、商等社科院、外語學院起家的,這些學生在做的是「服務創新」,需要和更多人進行交流、訪談,需要更貼近市場,「所以他們並不會一直待在這裡。」

「這裡更像是他們的家,所以他們不會整天待在這裡,都在外頭忙啦。」蔡主任笑著說,「這裡只是他們可以和業師談、和其他『家人』──也就是其他團體,聊天、交流時,才會聚在這裡。」

「我們的確有朝向我們的目標前進著,而我們的目標絕對跟理工醫農大學的新創團隊目標不一樣,因為我們知道自己的學生和他們『不一樣』,服務創新是要貼近市場的。」

創業一定會遇到困難!一定!但這是你的「宿命」

談到新創團體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蔡主任說,「我們可以從一個比較特別的角度來看創業團隊遇到的困難,這些困難絕對不會因為有台大、政大或其他的大學提供資源和幫助就從此一帆風順,學校能幫忙的,可能只有一年、兩年,甚至三年提供你一些幫助,但創業對這些年輕人來說卻是『一輩子』的事情。」

「創業一定會遇到困難!一定!」蔡主任說,「這些學生遲早要去面對殘酷的社會,你看,無論推出多好的服務、多麼多人喜歡,Uber不也是遇到了法律的問題嗎?甚至Fintech也是,有些銀行家還說,這些Fintech根本是來搶錢、搶銀行的!

蔡主任說,「如果你真的選擇要創業,不要害怕,因為這是你的宿命。」很多想要創業的人,沒有資源、白手起家,但是想創業,國家、法律、公司,甚至家庭,一定會在路上遇到很多困難──這點,創業家必須在心中有所體認。

「學校當然是能幫的就幫,譬如說和政府溝通,呼籲政府修改那些扼殺新創的法律,但即使這麼做,當然不可能一勞永逸,後續還是會遇到很多困難,這是一定的。」

蔡主任也解釋學校與新創團隊的關係,「前育成可說是作育英才,這是教育者必須做且責無旁貸的;育成則開始有一點改變了,這時候已經有點不像是教育了。教育是培養學生們的知識、人格等發展,但育成、或者後育成,這些原本由學生組成的新創團隊就變成了商業、營利團體,那麼此時大學的立場又是什麼呢?等於大學花了很多的力氣、資源去輔導一個『事業』,政大與這個新創團隊的關係、權利義務又該如何?這不只是政大遇到的問題,國內外大學的育成中心也都面臨這樣的關係,而這是需要去思考的。」

政大研總的「3D攝影棚」將研究、產學合作、育成的成果對外界發表、溝通,透過新媒體的手法,將政大研總的研究能量轉換為實體的影片,向來訪的貴賓展示。一共有7台投影機,3台投影至弧形牆面、4台則是透過光雕投影(Projection mapping)的手法將影像打在白色方塊上。

關於創新育成中心

政大創新育成中心於2008年1月16日正式升格為一級單位,設有推動委員會、主任、輔導專家群、專案經理及工作人員。自2015年起,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的落成,四樓新的育成空間開始啟用,仿效美國柏克萊大學及多家著名育成中心的作法,提供新創團隊中小型的獨立進駐空間、共同工作空間;服務對象則著重以輔導有意創業的政大學生及校友為主,積極推動校園創業課程、學程,規畫整體創業活動,包含創業前輩的經驗分享、校友資源的引進,建立mentoring、networking 等輔導服務的機制,協助有意創業者,具體化自己的夢想藍圖,幫助其能更順利踏上創業道路。

政大創新育成中心提供輔導資源、培育空間、軟硬體資源(如:網站曝光、協助徵求人才、會計/財務/法律資源引薦、免費會議室、交流空間、事務設備如傳真、掃描、網路與空調等)、合作夥伴等,並且邀請創新、創意與創業方面的經理人、創業家,及政大EMBA的校友們擔任業師(mentors),提供創業建議與諮詢,並且不定期舉辦活動,像是邀請葉詩演講,分享產業趨勢、實務經驗等。

http://www.momodept.com.tw

 

資料來源:匯流新聞網 via Yahoo奇摩新聞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